(中央社記者龍珮寧台北2日電)國內研究,走路通勤者暴露到的細懸浮微粒(PM2.5)是搭捷運2倍;走路通勤對心臟自主神經不良影響比捷運高8.65倍,增加未來患心血管疾病、猝死率。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公共衛生學科副教授莊凱任研究團隊最新發表一篇研究通勤交通工具對於年輕成年人空氣暴露及心血管疾病的影響,研究刊登在國際衛生與環境保護雜誌。
研究團隊收集測試者,並依平日通勤意願分類為走路、搭捷運、搭公車、自行開車,並在台北收案120名19到24歲年輕學生為個案,需在2012-2014年1-3月期間,每年應完成3次測量,時間是早上9時到10時。
測量採個人採樣為原則,為了解心跳速率變化(HRV)需攜帶心電圖在身上,此外還要攜帶測量環境的儀器,瞭解空氣中的PM值、溫度及濕度,另還攜帶測量躁音的儀器。HRV可作為預測心血管病危險性的指標。
研究結果顯示,通勤工具中以捷運暴露到的空氣污染最少,其次是自行開車、搭公車。莊凱仁說,暴露最多也是最危險的是走路的通勤族,雖然研究沒有納入騎機車及騎自行車者,但暴露程度與通勤族相當。
莊凱仁說,研究透過心電圖分析受測者心跳速率,若下降速率快則代表不好,顯示暴露量高,也會增加未來猝死機率。從平均暴露PM2.5分析,走路者是42.1μg/m3,捷運是22.3μg/m3,顯示走路受空污影響大。
莊凱任分析PM2.5對心率變化下降幅度影響,如參數SDNN,走路降11.6%、捷運降1.7%;參數r-MSSD,走路降9.5%、捷運降0.9%。走路對心臟自主神經功能不良影響比捷運高8.65倍。
他說,研究仍有部分限制,僅適用在北部地區,無法推廣應用到全台,空氣污染民眾無法選擇,不過通勤方式建議多選擇捷運或自行開車能減少暴露帶來健康危害;走路、騎U-Bike、騎機車則建議避免交通尖峰期、戴口罩。
空氣中存在許多污染物,類似灰塵的粒狀物稱懸浮微粒(PM),PM2.5通稱細懸浮微粒,單位是微克/立方公尺(μg/m3),它的直徑非常微細可穿透肺部氣泡,直接進入血管中隨著血液循環全身,所以對人體及生態所造成影響是不容忽視的。104030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