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洪欣慈╱台北報導】
台灣水情嚴峻,各界無不期待梅雨季能解旱象,不過台師大跨國研究發現,台灣位處的西太平洋近年水溫升高,不利梅雨鋒面南下,導致梅雨季時間延後、時間長度縮短4分之1,且降雨強度提高、頻率減少,不利水庫蓄水,恐無助解除旱象。
台灣正面臨67年來最嚴重旱災,北美洲近年也遭遇低溫、強烈乾旱等氣候異常,台師大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黃婉如與美國猶他氣候中心副主任王世宇組成跨國研究團隊,分別針對台灣梅雨季和北美極端氣候進行研究。
黃婉如表示,研究團隊蒐集台灣近30年梅雨季相關氣象資料,經觀測分析後發現,台灣梅雨季開始時間有延後趨勢,從5月中延後到5月下旬,甚至6月初,梅雨鋒面頻率也有減少趨勢,1990年前後平均約20天,2000年後平均約15天,梅雨天數相當於少了4分之1。
除了梅雨延後、縮短,團隊也發現,梅雨降雨強度雖增強,但強降雨易流失,又會累積淤泥,反而不利水庫蓄水,這些異常現象推估可能與西太平洋熱帶海溫異常有關,黃婉如表示,海水增溫導致暖空氣增強,北方冷空氣強度不夠,冷暖空氣交界面向北推,造成梅雨鋒面「下不來」。
王世宇主導的研究則利用17種氣候模式模擬驗證,北美極端氣候可歸因石化燃料燃燒,造成全球暖化、加劇聖嬰現象前兆,繼而增加北美極端氣候發生機率。
黃婉如說,研究發現石化燃料會對北美極端氣候產生影響,是否也適用台灣仍需更多資料佐證,但從台、美兩地研究可發現,極端氣候非只出現在單一區域,台灣甚至面臨比世界各地更嚴峻的威脅,須正視全球暖化問題,並積極研究暖化對地區性氣候的影響。
新聞相關影音
來源:華視影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