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飲品廣告「可可好朋友」引起討論,廣告描述一位非裔青年遍尋「好朋友」不著,終於與一隻乳牛相見歡,字幕並打出可可和牛乳是絕佳組合,被質疑具有「膚色」隱喻,引發討論。學者專家認為,該廣告雖不致構成歧視,但拿膚色開玩笑恐易傷人,也凸顯台灣對深膚色者的差別待遇。
這則廣告四年前就曾播出,當時飲品還叫「咖啡好朋友」,也曾引起網友異議,認為「黑皮膚的朋友不會喜歡,為何不找曬得較黑的台灣人拍就好?」系列廣告還包括「抹茶好朋友」、「木瓜好朋友」,前者以綠衣女子喻抹茶,後者演出外國父子找木瓜時,被女性認為疑指胸部、涉騷擾。
事隔經年,「咖啡好朋友」更名「可可好朋友」重打廣告。新住民關懷團體「中華外籍配偶暨勞工之聲協會」秘書長張正認為,廣告中以非裔男子的黑膚色喻可可,非常無厘頭,雖不到歧視,但任何以人天生特徵如膚色、胸部等開的玩笑,即使當事人不在意,仍可能傷到別人,有商榷空間。
白刷刷黑戶人權行動聯盟發言人龔尤倩指出,人權團體通常認為廣告若傳遞貶抑意味以及高低的差別對待,狀況會比較嚴重。
該支廣告雖然無貶抑事件,還不到歧視地步,但呈現出台灣社會對不同膚色特別敏感的事實,才會想到用人來代替可可,可說是由膚色出發的差別待遇。
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助理教授楊聰榮輔導新移民課程多年,他指出,是否歧視,一般要放在族群互動脈絡看。像有色人種若是自己開皮膚顏色的玩笑,當然可以;但若是他人開有色人種玩笑,且讓人不舒服,就構成歧視。
更多udn報導:考生選校熱門排行 銘傳No1幹掉台大‧情變後首露面 許瑋甯笑容比風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