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trottr
生活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瀏覽 Yahoo奇摩新聞上的生活頭條新聞及最新動態。尋找相關新聞報導、影音、照片和分析意見。 
南北豆簽麵大不同
Dec 31st 2017, 02:29

南北豆簽麵大不同

豆簽,正式的漢字為「豆籤」,最初的做法系中國泉州一帶的安溪,其實是窮人的食物,但後來卻衍變為一道廣受歡迎的庶民小吃。

從前安溪人迫於生計,遠赴南洋討生活,返鄉時帶回一種「番仔豆」,因其味美,吃不完的便留下來做成豆簽,這豆看來應是白米豆,後來也可將九月豆、豇豆,或豌豆、綠豆等如法泡製,製程很麻煩,要經過調粉、攪拌、糅合、碾壓、切絲、折疊、曝曬等10幾道程序,最後的切絲也很重要,一定要切得絲絲相連、既勻且細才算合格。

豆簽可久煮不爛,所謂「千煮豆腐,萬煮豆簽」,水滾後放入豆簽,還要沸騰個二十來分鐘才會更香甜。泉州的傳統豆簽羮,我曾記錄過一小段:五花肉切絲,香菇水發切絲,蝦米泡開,青蔥切成丁狀,蔥白切成珠狀,依序加入,即成一碗香甜可口的豆簽羮。

豆簽羮傳入台灣,我先後在基隆廟口夜巿嚐過,但就地取材,在基隆,加入蚵仔、蝦仁、花枝等海味,頗受歡迎,早已和中國的泉州大異其趣,只是我曾在YouTube上看過阿基師煮豆簽羮,號稱很古早的做法,絲瓜為主配料,蝦皮、蝦米為佐料,再以糯米粉牽羮(勾芡),這一味就是我媽媽的味道啊!

不管是基隆或台南的豆簽羮故事來龍去脈,我都略知一、二。基隆廟口夜市26號攤的創辦人名叫林本源,戰後渡海來台投靠在台的兄長林水潘,起初在餐廳裡當廚師,姻緣天註定,認識了父母在廟口擺攤賣小食的何雪英而結為連理,後來林本源娶妻生子又賺了點錢,便買下廟口的攤位給大哥經營維生,1971年其兄往生,乃承接下來,開始賣起家鄉的豆簽羮,那豆簽麵條幸有同鄉林明木在台北泉州街開設「泉州食品廠」專製豆簽,貨源得以穩定,林本源後來將攤子交給兒子林錦煌,現在第三代也已經接班了。

基隆豆簽羮(圖/魚夫)

台南鹽水曾經是台灣的重鎮,古稱「月津」或「月港」,以其地形略彎,形似新月得名,古有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之稱,可見鹽水也曾一度是台灣繁華的重鎮。

鹽水豆簽羮頂港有出名,下港有名聲,盛名在饕客之中也不輸給蜂炮。按照鹽水區公所官網的介紹:

鹽水牛墟開創以來,營業日固為每月一、四、七日,戰後鹽水區菜市仔口有個小吃攤,攤名就叫做「一四七」,老闆叫陳水傳,他便是鹽水豆簽羹的創始人。

陳水傳以豆簽加虱目魚、蚵仔、鹹瓜、甘藷粉及蔥蒜酥,烹製成的豆簽羹,雖贏得顧客交相讚譽,唯大家總嫌豆簽吃起來澀口,腦筋靈敏的陳水傳,立即與豆簽供應商商量改良方法,後來經由陳水傳的建議,在米豆分主添加鴨蛋,製成的豆簽果然不澀,且更香甜有營養,於是陳水傳的豆簽羹,便更膾炙人口。

南北兩家的口味略有差異。我趣問基隆這家豆簽麵老闆吃過台南鹽水的沒?味道如何?得到的簽案是:他們個人覺得台南的比較像麵,而他們的才是純正豆簽。

拍回影片來分享:

聯合報嚴選七家之一的基隆廟口夜市26號攤豆簽羮!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Let's block ads! (Why?)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食安糾察隊 的頭像
    食安糾察隊

    食安資訊站

    食安糾察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