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瑩真、張家寧/專題報導
日本面臨嚴峻的少子化現象,儘管政府自1990年代開始推出許多政策改善,但問題依舊遲遲未解,原因包括不婚者增加、少子化政策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常遭受到質疑以及少子化政策的質量未顯著改善。雖然台灣面臨少子化問題時間較日本晚一些,但政策的執行速度上卻快一步,只是政策快步調,真的能達到效果嗎?又或者早已淪為政治惡鬥的犧牲品?
▲日本社會背景與台灣不同。
台日解決少子化的對策最大差異為何?事實上,日本與台灣的歷史背景本就不同,2003年7月,日本國會通過「少子化社會對策基本法」,內閣府成立由首相擔任會長,中央與地方的資源全力支援少子化對策,反觀台灣,卻是分別由教育部、內政部等各部門推動,應變政策較為零星也欠缺整體思考的完整性,各部會雖然有努力改善問題,但缺少一個「統合的單位」。
▲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林明煌。
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林明煌指出,對日本來說,少子化是動搖國本的「國難」問題,政策當然屬於重要國家政策,也是一種戰略,非單一部會能承擔的工作,因此日本將少子化政策的總負責單位提高到內閣府內,由首相擔任總召,呼籲台灣政府也應更重視少子化問題,將少子化決策的位階提高,一改以往「孤狼式」的作風,尤其「日本採用團體合作的方式,效果僅維持平盤,我擔心台灣連平盤都沒辦法維持,還一直往下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教授翁麗芳。
另一方面,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教授翁麗芳舉例,日本比台灣早面臨少子化問題,政策推動卻比台灣緩慢,如台灣早已實施的「幼托整合」、「幼兒教育無償化」等,日本都尚未有眉目,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日本政府會不斷尋求各部門、領域專家的意見,要求政策必須謹慎而完善,而台灣雖然可以為政策推得快感到驕傲,但後續需要不斷修補政策,這點被稱為「滾動式修正」,也是需要反思的地方。
少子化問題並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需要投入長期研究規劃、實施、監控及反思才能解決,教育界盼望,少子化政策不要變成政黨惡鬥的犧牲品,建議台灣政府可以學習日本提出的「教育國債」思維,作為一種長期投資,為教育合理的增加財源,進一步解決少子高齡化的問題,提升國家競爭力,「方向對了,教育投資本就是長期的,拿短期投資的觀點面對教育,那是沒辦法解釋的,教育絕對不是投資的標的」。
▲育兒政策需要長期規劃。(圖/Pixabay)
日本少子化政策講究完善,卻謹慎到無法推行,人民感受不到政府作為;台灣少子化政策推動快速,可是處處都需要修正,同樣飽受人民批評!日本與台灣雖說相似,但在國情、人本文化上有著根本的不同,面對少子高齡化的危機,雙方或許應將彼此作為借鑑,推行優秀政策一同解決「國難」。
生少、不生敲警鐘 教育工作者嘆噩夢</a>
日本育兒壓力大 有錢也輸在起跑點!
讓台灣人敢生 政府要仿效法德日經驗
" data-reactid="86">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生少、不生敲警鐘 教育工作者嘆噩夢
日本育兒壓力大 有錢也輸在起跑點!
讓台灣人敢生 政府要仿效法德日經驗
Let's block ads! (Why?)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