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trottr
生活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瀏覽 Yahoo奇摩新聞上的生活頭條新聞及最新動態。尋找相關新聞報導、影音、照片和分析意見。 
世界最小的書桌
Apr 30th 2017, 21:50

中國時報【羅青】

夢公莞爾一笑答道,圓珠筆太貴又浪費,我不把筆頭全泡開,是因為這樣可以把毛筆當圓珠筆用,哪裡談得上什麼筆法…哪裡料到,夢公這一省,居然省出自家獨特的書法風格。

前些日子,巧遇台灣本土最大最旺的拍賣行「帝圖拍賣公司」主持人劉海熙先生,他告訴我,周夢蝶抄錄新詩的書法作品,近來拍賣價格迭創新高,其中有一件錄寫管雲龍新詩的橫幅,成為大陸藏家競購的新寵,落槌價竟高達三百二十萬台幣。

我心想:清貧一生,有時連買兩個饅頭都要躊躇半晌的夢公先生,地下有知,聞此當瞠目結舌,一面慢慢挽袖,右手五指併攏平伸,忽然用力拍案,聲音震耳,繼而左手掩嘴大笑,連聲荒唐,搖頭不已。

一、小書桌上大手筆

我第一次看夢公先生寫字,是在武昌街明星咖啡屋前的騎樓下。那天街上清冷陰雨,騎樓走廊,空無一人。夢公先生好整以暇,坐在他那張有名的矮方板凳上,以圓形高凳為桌,正在專心八法。

只見他手中七紫三羊小楷筆一支,桌上置橢圓黃銅絲棉墨盒一個,陶製黃泥小筆山一架,素白信封二只,一封已寫好,另一封正在下筆。銅墨盒、陶筆山,在小小的圓形凳面上,可兼做鎮紙用,以免騎樓間,突然颳起的無名穿堂旋風,把信紙信封,颳得螺旋飛舞四散。我心中暗暗對自己說,這可真是全世界最小的書桌了!然而,就在這樣小巧的圓凳面上,動人的詩篇,美妙的書法,在靈感湧動的思潮間,在貝殼般墨盒的開合處,像一尊尊迷你維納斯,不斷誕生。

站在書桌旁,我耐心看他以一管只泡開筆尖的筆,一絲不苟,細勁有力的把字寫完,才好奇的問,為何不把毛筆整個泡開,以利筆法揮灑?

我幼時習字,父親總是一再叮囑,務必把毛筆用水完全化開,方可舔墨寫字,這樣才能墨水均勻,使轉自如。尤其是七紫三羊,這種專為師爺學生寫字作文設計的毛筆,為了蓄墨多,筆頭多半由較長的兔毫筆心與較短的羊毫筆被組合而成,所謂的「心被式」筆,「心、被、柱、副」缺一不可,因為心與被之間的空隙,正好讓水墨吸滿,沾墨一次,可以書寫多字。

夢公聽了,莞爾一笑答道,圓珠筆太貴又浪費,我不把筆頭全泡開,是因為這樣可以把毛筆當圓珠筆用,只求細勁清楚,節省墨汁,哪裡談得上什麼筆法!況且,地方太小,因陋就簡,只適合我寫三兩行的短箋短詩,寫不了什麼長篇鉅製,細筆片紙,正好相當,可以全力以赴。我用絲棉墨盒儲存磨好的墨汁,一次可用十天半月,非常方便實惠。

哪裡料到,夢公這一省,居然省出自家獨特的書法風格。

魏晉之間風行寥寥數行的箋帖傳統,在二王唐宋之後,幾成絕響。不意又在夢公瘦勁挺拔的短書中,重新再現。不知情的人,還以為他這是徽廟(1082∼1135)「瘦金體」,略諳書道的人,一眼便可看出,他的字全從初唐四大家中的歐陽詢(557∼614)與褚遂良(596∼658)變化而來,只不過是更加瘦勁枯淡罷了。在字體的間架上,他繼承率更令的《九成宮醴泉銘》,起筆由左向右上欹側取勢,而結體一撇一劃,則細勁通神,全用褚河南《雁塔聖教序》筆意。

事實上,徽廟的瘦金書,從初唐四家之一的薛稷(649∼713)變化而來,與夢公的字,完全無涉。

「其實我寫的也不叫瘦金體,我未見過宋徽宗的字。」他自己曾公開承認:「早期臨過歐陽洵、王羲之、王獻之的字帖。後來看到唐朝中書舍人虞世南的字帖,覺得隱約透出一股落魄感,使我起了共鳴,愛上那一筆字。」

雖然夢公自己表示,對虞世南(558∼638)的字十分嚮往,然永興《孔子廟堂碑》的筆法尚圓,間架屬方,方而不露,平正從容,寬鬆靈通,全不走欹側「險峻」的路子,透露出一種遒勁而又蕭散的逸趣。所謂筆圓體方是為遒;體方而用圓是為逸,可能這正是夢公常欲追求而不可得的境界。

二、書法與西洋雕刻

我總認為,中國書法中,大篆小篆有如埃及的石雕,整飭密實,莊嚴肅穆,平衡正大,溫厚拙重,二者之間,相似之處極多。

埃及石刻,所有人物,或單或雙,無論站走坐臥,雙手不是平貼雙腿,就是平放雙膝,或是交叉平壓在胸,形成各種平行對稱,絕不隨便亂伸。偶爾有雕像,向前邁出一步,然其雙腿之間,必有石頭相連,全身依舊渾然一體,毫無空隙洞穿。埃及人之所以把人像雕刻得如此密不透風,大約與其宗教信仰有關,認為石雕是儲存人類靈魂之所,如在其上任意穿出孔洞,恐怕魂魄洩漏,萬劫不復。

篆字的線條結構,與埃及石雕,有異曲同工之妙。篆法中的直線、橫線、曲線與圓線,無不相互保持左右橫直平行,或上下平衡對稱,其疏處也嚴實飽滿,密處也嚴實飽滿,毫無隙縫可以插針,更無疏漏留下破綻。

從石鼓文大篆到李斯的小篆,通過李陽冰的玉筋篆轉化,篆書到錢坫、鄧琰以及吳讓之手中,發展到了極致。至於在篆字之中,加入草筆隸意的寫法,在明代之後,時有出現,但要到清末趙之謙後,才慢慢增多,漸漸成為主流。

篆書後的隸書、楷書,有如埃及後的希臘石雕銅刻,人物的手腳,開始離開主體軀幹,朝左右前後橫面發展,雙手慢慢向外伸出,有如隸書橫劃的蠶頭雁尾,雙腳開始大步邁出,有如隸書、楷書的筆劃,身體四肢之間,充滿了空隙,充滿有生命力的空間,有如隸、楷的間架結構,充滿波磔的動態平衡,換句話說,也就是充滿了勢,充滿了姿勢、動勢或趨勢。

隸書、楷書與希臘雕刻的共同秘密與訣竅,就是人體肢幹與字體筆劃,在運動時,所展現的生命力空間。這就是為什麼,初學隸、楷時,要用九宮紅格紙練習,而不是用田字型的四宮格,因為隸、楷的結構的生命,不只是在單純的上下左右對稱平行而已,而在掌握平行對稱的平衡中心,也就是九宮格的「中心空格」。

以書法觀之,每一個字,都如一個人,一個活生生會呼吸會運動的人。此字或立或坐或臥,或漫步或疾行或奔跑,或揮手或練拳或舞蹈,其中心與重心,都在丹田之處,也就是九宮格裡,最中間的那個「中心空格」。那「空格」,似乎是每一筆都落不到寫不到的地方,但一個字中,每一筆,每一個部首,都要經過這個空格,並依靠這個空格,來聯繫來溝通。接觸或通過此一空格的與筆劃,如能相互緊湊相連,呼吸吐納自如,則全字生,此一空格中的空間,被筆畫攪散破碎,或呆滯閉塞,則全字死。

若以此論來看希臘雕刻,亦無不中的符節。像希臘這樣伸手動腳的石雕或銅雕人物,無論是搬動或不搬動,都十分容易受損。這就是為什麼流傳至今有名的希臘雕刻,如維納斯、阿波羅之類的,全都是斷手斷腳,殘缺不全的遺跡,讓觀者不得不發揮無限想像,才能還原雕像初始的生命力空間。

我們知道希臘雕刻,是承繼埃及數千年的雕刻傳統,在公元一千年左右的荷馬時代,開始有了進一步發展,花了四五百年,到了公元前四、五世紀,才讓雙腿併攏的埃及式人像,向外移出了空靈自由的一小步,同時也跨出了藝術的一大步,形成了希臘自己的獨特風格。

這一步走,藝術史上稱之謂Contrapposto(counterpose),也就是似走非走,似站非站的一種全新的雕像立姿。翻譯大家曾堉先生,在移譯健生(H.W.Janson)《西洋藝術史》(HostoryofArt)時,精確恰當的譯為「兩腿歇站」,通俗一點的講法就是《步兵操典》中「立正稍息」的「稍息」站法,也就是一腳挺立用力支撐,成為「重心腳」(engagedleg),另一腳膝蓋彎曲放鬆,成為「放鬆腳」(freeleg)。這種站法,重心全在人體的丹田,有如魏晉隋唐時期,由草隸、章草發展出來的楷書。

已經放開手腳的漢隸,為了進一步求書寫快捷簡便,產生了省去蠶頭雁尾的草隸與章草,依舊在平正的基礎上求伸展,啟發了楷書的誕生。楷書經過三國兩晉鍾元常(151∼230)、王右軍、王大令父子的發展,到了魏碑時,也出現了「兩腿歇站」的姿勢。一字的起筆,不再像漢隸,由左至右平出伸張,而是由左下向右上斜出,使一個字,從橫平豎直,變成了橫斜豎直。(上)

Let's block ads! (Why?)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食安糾察隊 的頭像
    食安糾察隊

    食安資訊站

    食安糾察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