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時間電價」趕著上路,智慧電表卻沒跟上?台電今年計畫推出低壓用戶也可用的多元時間電價,將電價依用電時間分為尖峰、離峰和半尖峰價格,希望抑制尖峰時段用電量。然而,由於原本搭配時間電價所需的智慧電表因研發期程延後,台電現在只好改買沒有通訊功能的電子式電表「應急」,代價則恐高達1億2千萬元。
智慧電表 能自動通訊傳輸資料
所謂智慧電表,是指具通訊功能的電子式電表,可以分段記錄累積用電度數、再透過無線傳輸將資料回傳給台電。依行政院核定的「智慧電網總體規劃」方案,台電原本今年要安裝100萬戶智慧電表、2020年裝600萬戶,但台電去年發現由於一般民生用電表多裝在地下室,靠無線傳輸資料的智慧電表訊號受阻,因此改委託工研院專案協助研發新通訊技術,智慧電表推動也因此暫緩,目前全台僅高壓用電戶有安裝。
然而智慧電表還沒好,台電日前就計畫推出低壓用戶適用的時間電價。由於現在一般家戶普遍使用的機械電表只能記錄總用電度數、無法區分用電時段,因此要推廣時間電價,台電就必須先把機械電表換成可以分段記錄用電量、但沒有通訊功能的電子式電表。台電官員表示,目前已採購8萬台電子式電表,主要是為配合這段智慧電表普及前的過度期,但最終目標仍是希望2年後成功研發智慧電表、再全面更換。
改買電子式電表 代價逾1.2億元
據了解,台電現在每年平均更換60餘萬個機械式電表,但今年因要推出時間電價,台電因此將其中8萬個改買單價貴一倍以上的電子式電表。若依機械式電表平均單價1500元、電子式電表3000元來算,今年部分改買電子式電表的代價將超過1.2億元。
台電副總黃鴻麟回應,數位電表跟智慧電表的差別只在有沒有通訊軟體,現在工研院在研發的即是外建、獨立的通訊軟體,未來研發成功,就能直接加在現有的數位電表上,「沒有多花錢。」黃鴻麟也強調,通訊技術變化相當快,若直接幫電表內建通訊系統,可能2、3年就要換一次電表,因此現在才會計畫採外建方式附加通訊功能,如此一來時間電價跟智慧電表也能分開進行。
能源局官員也為台電緩頰,指時間電價跟智慧電表可分開並行。他表示,台電時間電價立意良善,又可避免增加營運成本,只是礙於現在不確定智慧電表方向,因此在新產品到位前先以電子式電表為主。此外,未來智慧電表若要普及至全台1300萬用戶需要一定時間,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更換完成,中間本來也就需要電子式電表做為過渡期使用。
相關報導
● 台電推時間電價主因 「大家都在尖峰時段用電」
● 時間電價宣導不足 經濟部「打槍」台電 最快延至六月再上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