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成衣鏈出現斷層,以五分埔商圈來說,韓國品牌佔了6成,再來就是大陸製造,MIT僅剩下1成,成衣人才流失、工資又越來越高,導致出現斷層,而批發價利潤縮減加上景氣以及網購衝擊,讓不少成衣商圈生意越來越難做。
走進店家裡頭,衣服大部分以簡單設計為主,仔細一看幾乎都是made in Korea,隨機翻了幾件,一半以上都標「韓國製」,只有少數吊牌寫簡體字、大陸製,想要找本土成衣「台灣製」數量相當少,來到五分埔,整體感覺跟以往很不一樣。
記者vs.民眾:「你剛剛走過來有幾家在賣韓貨?幾乎都是。」
五分埔店家所賣的服飾大約有6成是韓國貨,30%還自中國大陸,只剩下1成是台灣自己做,再加上景氣以及網購影響,衝擊五分埔商圈被迫轉型。
五分埔業者楊朝景:「台灣的工資會相對比較高,人員比較專業的已經都慢慢流失,幾乎都是跑到大陸去。」
台灣成衣沒落競爭力降低,主因是人才越來越少、工資高,加上韓貨對很多人來說代表「潮流」,大陸貨有價格優勢,現在想到五分埔買台貨撿便宜變得很難,台灣成衣市場型態轉變也影響到迪化街「布業」,為了吸引年輕人加入,有布商「開班授課」。
迪化街布商蘇光展:「布市都在這邊,還有永樂市場也有很多布商,你只要買到布,有想法就可以來找我。」
民眾能體驗打版、剪裁每個步驟學習,動手做衣服,希望藉此傳承「成衣」歷史,還打造專屬空間用創新模式介紹「布」,就連帥氣感十足的重機外套也能自己設計、製作。跳脫傳統框架,只希望迪化街布業、台灣成衣別被遺忘。
TVBS網路新聞整理報導 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留言列表